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加关注收听设为首页收藏
当前位置:每日精选

无车日不是治堵减排速效药

2014-09-23 14:54:00作者:来源:

  9月22日是第八个中国城市无车日,时逢周一,济南当天的早高峰拥堵依旧。政府部门也显得格外“低调”,没有像往年那样联合发布绿色出行倡议书。有市民吐槽:“不是无车日吗,为何还这么堵?”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沾上“无车日”的概念,城市的交通就一定能风轻气爽。(详见今日A05版)
其实“无车日”就是一个概念。试想,即使这一天公车、私车不上路,大家选择公交等绿色出行,交通不拥堵也只是昙花一现,第二天还会是老样子。“无车日”重在向公众传递一种理念,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治堵和环保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从现实的角度看,治堵也好环保也好,“无车日”作为一种理念传递的活动形式,注定它不是一剂速效药。而且,过多地拿它说事儿,可能产生副作用。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医家大忌,也是人们品评庸医和名医的依据之一。庸医往往哪里疼痛医治哪里,这样做只能是应付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好医生则会望、闻、问、切,通盘考虑进行治疗。
城市交通拥堵不是一天形成的,减排和治堵考验的是发展智慧,需要统筹兼顾,全民参与。通过“无车日”考察交通改善,这是焦点跑偏了,也是“无车日”本身不能承受之重。
“无车日”活动最早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法国,舶来中国只有区区数年。工业文明的进程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的观念。欧洲人比我们更容易接受绿色出行的理念并付诸行动,这一点不必讳言。所以,适合发展阶段、国情民情的办法才是好办法。引入“无车日”活动,其要义不在于立竿见影,而在于润物无声。
有人质疑今年的“无车日”政府部门为啥不出面示范;也有人说,政府部门与其“走走过场”,不如多开两条公交线路。哪个有理?其实都没错,这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现实中的“标”要紧锣密鼓地治,思想上的“本”也要一步一步地要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车日”虽不是治堵速效药,却应该成为一道心灵鸡汤。
再到一年“无车日”,倘若更多人不作秀、不麻木,则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田连锋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