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加关注收听设为首页收藏
当前位置:每日精选

“麦田守望者”赵振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12-20 08:12:00作者:来源:生活日报

□记者 王富晓

“能够当选院士,是国家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我年纪也不小了,希望以后继续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抗病性更强的小麦品种。”尽管已经听说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尽管还在北京忙着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一谈到小麦育种,71岁的赵振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当选时还在北京开会

19日上午10点41分,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今年新增选的51名院士名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赵振东赫然在列。

当天,赵振东院士所在的工作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官方网站上,也在重要位置刊登了这条消息。

下午5点钟,记者辗转与赵振东取得了联系。电话中传来一阵“滴滴滴滴”急促的声音,很快,一个底气十足的声音传来,“不好意思,我在北京出差,刚上地铁,一会儿联系。”

下午6点钟,记者再次与赵院士通话。他说,一会儿还要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

谈及当选院士,他沉思了一下,随后说道,“我也是今天才听到这个消息的,内心确实挺高兴,当然,能够当选为院士,是国家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随后,赵老叹了一口气说,“我年纪也不小了,我会特别珍惜这个终身荣誉,还是希望以后继续培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抗病性更强的小麦品种,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做出我的贡献吧。”

老人说,跟小麦打交道已经30年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离不开小麦,离不开麦田了。

选育一个品种要十年

在去年的11月23日,赵振东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从那时起,这个头发微白,经常戴着固定假牙的牙套,被尊称为“麦田守望者”的老人,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赵振东就进入山东省种子站工作,一年后调入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开始了漫长的与麦田打交道的时光。

小麦育种科研条件复杂、周期很长,平均育成一个品种需要10年,兼具超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特色的“济麦22”更是经历了17年的多点穿梭选育。

赵老经常会用这样一句话提醒他的团队,“选育一个小麦品种大约需要十年时间,人这一辈子也没有几个十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为社会多培育几个有价值的品种。”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正清晰地记得,为了测试新品种的广适性,从山东省最冷的德州到最热的菏泽,赵老师带领的团队一直穿梭选育。“那时候冬天寒潮刚过,地里又湿又冷,赵老师去地里挨个苗看,累了往地上一坐就休息。别看他平时腿脚挺利索,其实他有严重的关节炎,冬天夏天都戴着护膝的。”

有一件事,在团队成员以及赵老身上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最初,实验条件并不太好,测量麦子的硬度都没有合适的仪器,于是,对赵老等团队成员来说,咬麦子成了一种习惯。1992年,赵老的门牙就咬坏了,之后镶上了新牙,继续咬麦子继续坏,到现在,已经镶了三次了。

“麦品如人品”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但优质强筋小麦仍依赖进口,选育强筋小麦成为国家战略需求。为此,赵振东开展了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创建了以微量沉降值为核心的优质面包小麦育种方法,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济南17”,结束了我国优质面包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2001年创下亩产636 . 7公斤全国优质强筋小麦高产纪录。

赵老经常说这样一句话,“麦品如人品。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所以,搞育种就要跟麦子一起经历酷暑严寒的考验,稳住心神,扑下身子,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才能培育出优质、高产、广适的好品种。”

从优质面包小麦“济南17”,到优质面条小麦“济麦19”,再到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品种“济麦20”,赵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经历着严寒酷暑。

如今,“济麦22”既高产,又有广泛的适应性。2009年,“济麦22”实打亩产达到789 . 9公斤,创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称作“史上最牛小麦”。这一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皖、苏、津5省市审(认)定,成为近30年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截至2013年夏收,济麦系列品种已累计推广3 . 5亿亩。其中,“济麦22”达1 . 44亿亩,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71岁仍活跃在科研一线

赵振东老家是德州武城,1965年,23岁的他从南京农学院毕业。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他是“拍着胸脯”报的名,中午报上,下午就公布了—— — 他将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疆,他当了15年的农业技术员。在部队的熏陶教育下,他也被调教成了一位军人,部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早在11年前,赵振东已到退休年龄。不过,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需要,留下来继续做科研,带团队。

对于带团队,赵老有自己的认识。他常说,“一棵麦子长得再好能打几两粮?只有整块地的麦子长得好,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搞农业科研也一样,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所在的团队强,才能实现科研高效率,才能育出更多好品种。”

目前,他的团队里有6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中最年轻的还不到40岁。

如今,赵振东仍然习惯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小麦试验田观察研究,小麦育种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一直认为,农业科研工作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为我国优质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

责任编辑:田连锋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