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加关注收听设为首页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专题

地下室里谋生计

2013-11-11 13:34:00作者:来源:生活日报

 
 

作中的侯丽萍。                 记者 王鸿光 摄

□记者 杨璐

秋日的午后,济南朝山街上熙熙攘攘,人来车往。如果不是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济南美术总厂,过路行人很难想象这里的街边曾经有一家工厂。

10月13日,马振海带领着他的3人协调小组进驻济南美术总厂。马振海,济南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主任,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济南市属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第16协调小组的组长。

开闭门会、找职工了解情况、跑手续……马振海组长一到位,就忙活起来。记者几次进厂,可惜都没见到他。

“听说,协调小组来后第一天就去政府部门帮忙办理土地手续了。”侯丽萍跟很多美术总厂的职工一样,关注着协调小组的工作进展。

侯丽萍,济南美术总厂奖品分厂的下岗女工。2002年奖品分厂停产后,她便租下厂里的5间库房,继续“糊证书”谋生。这一糊就是11年。

谁都想进“美总”

走进朝山街32号院,在老旧的大院里向东走至尽头再右拐,便可通往一个位于地下的作坊。侯丽萍的奖品作坊就在这里。通道顶部装有长明灯,可还是有些昏暗。

这处小作坊一共有5间小屋,100多平方米,是由美术总厂的一处仓库改造而来,内部分为仓库、车间、办公室和机器房等。

奖品作坊最大的资产是4台机器,一台烫金机、一台裁刀机、一台锁线机,一台铜牌腐蚀机。主要工作场所——车间陈设略显破旧,里面摆着3张工作台,有的台面已经磨损得掉漆。

眼前的一切,似乎很难和辉煌的过往联系在一起。

济南美术总厂始建于1959年10月,一度是泉城的一张名片,生产的羽毛画、人造花、奖牌奖品等曾备受青睐。上世纪80年代末,该厂发展到近20家分厂,拥有职工2600多人,是山东生产销售各种工艺品的最大企业。

如今,美术总厂里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企业欠了近两亿元外债,一线生产全部停摆。

“和以前不能比,原来的奖品分厂规模最大时有二三百人一起干活。”侯丽萍介绍,她的奖品作坊仅有六七个工人,一个师傅负责操作机器烫金、裁板,其他人一块干其他的活儿。

10月21日,侯丽萍迎来一笔生意,一家混凝土公司要制作50本荣誉证书。裁板、黏海绵、外皮包装、加压、粘条、烫金、黏白板,经过7道工序,一本证书制作完成。单价4元,50本收入200元,除去原料费、工人工资、水电费等成本,这笔生意的利润寥寥无几。

其实,侯丽萍以前的工作并不是“糊证书”。1980年,20岁的侯丽萍结束两年的知青下乡生活回到济南,进入拉花厂做女工。在她的印象中,厂子最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那时候,厂子在火车站用集装箱往外发货,职工的福利待遇让人羡慕,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想进来。

责任编辑:田连锋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