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加关注收听设为首页收藏
当前位置:新闻专题

重汽:创新突破生死线

2013-11-11 13:41:00作者:来源:生活日报



 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JN150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诞生。   资料片

经验篇

一个月前,济南市委市政府启动困难国企3年帮扶计划,派出44个协调小组一对一帮助44家国企脱困。

其实,13年前,济南有家国企也曾陷入困境,当时政府也派领导干部进驻企业,助其脱困发展,它就是中国重汽集团。

13年前,中国重汽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国企,13年后,它不仅走出生存困境,还登上世界舞台。它的脱困之路,或许能为今天的帮扶计划提供借鉴。10月30日,记者跟随济南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走进重汽集团,探寻重汽生存发展突围之路。

□记者 杨璐

10月30日,济南重汽技术中心大厦6层会议室,回忆过去的13年,韦志海激动万分。韦志海生于江苏镇江,31岁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党政管理专业,现任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他和企业打了一辈子交道,59岁临近退休依然意气风发。

5分钟就下线一辆重卡

10月30日下午,记者走进济南章丘工业园,中国重汽商用车公司总装车间洁净明亮。

一条500米长的红色链条横穿车间,这是总装流水线,生产卡车的零部件将运到这里组装成新车。

从车架第一道工序开始,桥、传动轴、发动机、变速箱、驾驶室、轮胎,40多道工序,每5分钟,生产线上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今年,重汽研发上市一款“高端武器”——“SITRAK”重卡C7H,中国重汽和德国曼公司联合开发的品牌。

“100%国产化,可以叫板进口车,售价41.98万,价格只是进口同类车的一半,主打国内高端重卡市场,很有竞争力。”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公司党委副书记初元友自豪地介绍,重汽已是我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2005年以来出口整车8万多辆,销往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98个国家和地区。

“想不到,重汽能发展到今天。”站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进入重汽30多年的初元友回想起13年前,中国重汽还挣扎在死亡线上。

13年前曾濒临破产

2000年,重汽濒临倒闭。当年重型卡车产量只有3780辆,却卖不出去。库房里积压了大量配件。企业没钱进行新的生产,出现了恶性循环,生存非常困难。

“2000年,重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负债率达到138%,账面亏损83亿元,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可以说到了破产边缘。”韦志海回忆。

中国重汽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载货汽车“黄河”牌,在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谁曾想40年后,重汽却濒临倒闭。

“国务院第74次总理办公会定下来,重汽要改革重组。”韦志海说,那次办公会明确了重汽集团下放重组的原则,重汽集团体制由原中央属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变成山东省重点企业,实施济南市管理。

1990年入厂的施工员曹红杰也对当时的困境记忆深刻,当时她的丈夫、爸爸都在厂里工作,连着一年多发不出工资,只能靠亲戚救济。

重汽重组时集团下属49家子公司,12.5万人。根据重组方案,首期破产企业13家,其中济南6家,外地7家。经历4年的艰难重组,2004年9月18日,重汽最后一个重组单位挂牌,重汽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资产负债率由138%降至90%左右。

光靠政府是没有出路的,2004年,重汽的领导团队开始考虑企业的发展问题。

责任编辑:田连锋